日前,由蚌埠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蚌埠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龙子湖区文化馆承办的2024年花鼓灯公益培训班举行,来自全市四区三县的花鼓灯a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参与培训。
“我们邀请了蚌埠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娄楼老师和国家一级编导赵新盟老师授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员介绍花鼓灯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展示花鼓灯舞蹈动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蚌埠市文化馆馆长徐祭红告诉记者。
花鼓灯作为淮河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民俗、民情而生,是汉民族中集灯歌、舞蹈、锣鼓、小戏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舞种。史料证明,花鼓灯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明清以后在淮河流域逐渐流行,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淮畔一度掀起“万众齐舞花鼓灯”的民俗文化盛况。
“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享有‘淮畔幽兰’的美誉。”徐祭红说。2004年,花鼓灯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中唯一的汉族舞种;2005年被列为蚌埠市“3461”计划和安徽省“861”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蚌埠市专门制定花鼓灯发展规划,出台《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打造冯嘴子花鼓灯文化生态村,举办中国花鼓灯歌舞节(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实施“三千双百”工程,大力培养锣鼓班子和花鼓灯演员。目前有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200多人,其中国家级4人;已认定6家市级花鼓灯传习基地,安徽金莲花花鼓灯艺术团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获评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以花鼓灯元素为主,蚌埠市创排出《花鼓娃》《兰花情韵》《鼓乡女儿》等一批具有浓郁淮河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其中,花鼓灯舞蹈《大河湾的孩子》获第七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金奖,《淮河边上的玩灯人》获华东地区专业舞蹈比赛群舞类二等奖;灯歌《好一个花鼓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剧《大禹》《石榴花开》分别荣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我们还在中小学建立花鼓灯培训基地,定期派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指导,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传承人带徒授艺等活动,实现后备传承人培养常态化。同时,结合传统节庆日积极开展花鼓灯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展演活动,努力壮大群众基础。” 蚌埠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