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我省深入实施田长制改革,凝聚耕地保护合力—— 护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2022-05-10 18:41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作者:   

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田长制,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举措,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田长管地,严守保护红线

5月9日,定远县范岗乡杨湾村,田野里满眼青绿,麦浪起伏,齐刷刷的麦穗进入灌浆期。上午10时,村级田长张余传骑着摩托车开始巡田,查看耕地里是否有栽树、挖塘、乱搭乱建等破坏耕地行为,一旦发现将上传动态巡查监管系统,并通知包片副田长和农户整改。“从去年7月起至今,我们已发现5起农户在田里栽种杨树的情况,共计有600余棵。耕地保护要严格防止‘非粮化’,对于发现的栽种杨树全部及时移植。”张余传说。

定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人口近百万,耕地面积280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2020年4月,该县借鉴河湖长制、林长制做法,探索田长制改革,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围绕“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护好田、盘活田”五项重点任务,县级田长抓统筹、乡镇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强化了“田有人管”“田有人种”“田有增产”。截至今年3月,该县累计开展巡查13.5万余次,发现并制止乱占耕地行为60余起,恢复粮食种植面积3000余亩,卫片违法用地案件同比下降53.8%;高标准农田达149.8万亩,占耕地面积53.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3.9%。

定远等地为我省推行田长制探路。去年起,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田长制,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全省设立五级田长,省、市、县三级设立总田长,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省、市、县相继设立田长制工作机构。截至今年3月,全省约3.4万名田长、14.1万名巡田员(网格员)聚力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等系列工作展开。田长制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及时有效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1325件,涉及耕地7264亩。

今年2月,省田长制办公室印发《安徽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措施》。“9条措施篇幅不长,但都是‘长牙齿’的硬措施。”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陈峰表示,《若干措施》从落实党政同责、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开展省级专项督察、严厉查处违法行为、找回“流失”耕地、严格考核检查、完善约谈问责机制等方面明确要求,首次提出耕地保护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推动各地严控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自动巡田,提升监管效率

“长河村11组耕地有大型机械进入。”去年11月12日,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长河村党总支书记、村级田长解智超收到一条报警短信。这条短信由“田长制智慧乡镇AI指挥中心”信息平台自动发送。与解智超同时收到短信的还有东联镇镇级田长、包片巡田员。

原来,该信息平台联动的高空探头在轮巡时发现,长河村11组有大型机械入场,触发了“机械进入场景”自动报警,信息推送至相关负责人。解智超和巡田员根据信息及定位迅速赴现场进行核实,发现该工程机械车没有履行农业设施用地报批手续擅自进入耕地准备建设,立即予以制止,并通过系统平台进行核实反馈。随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司法所、派出所等人员赶赴现场,对当事人予以训诫及批评教育,成功制止了一起占用耕地案。

“信息平台能做到‘高空看、智能判、现场查、网上管’闭环管控,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无死角。”东联镇镇长黄一伟介绍,该镇作为义安区试点镇,与中国铁塔、中国电信公司合作打造了智慧信息平台,联网284个智能探头,运用耕地保护数据、安徽铁塔视频大数据,融合卫星遥感、高位实时监控、移动端巡查等智慧手段,对全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系统根据终端输入的逻辑算法,实时对破坏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智能分析识别,并将问题线索和位置逐级报告给网格长和各级田长。

截至2021年底,东联镇智能系统推送各类预警信息280余条,其中涉及耕地内容多条,均及时有效化解。对东联镇在田长制智慧监管上的探索,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胡庆表示,科技赋能监管,使破坏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力、有效纠治,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减轻了网格长、田长工作负担,发挥了“前哨”作用,有效遏制新增违法用地情况的发生。

陈峰表示,实施田长制改革需要多策并举、强化支撑,深化信息化建设即是重要支撑,将加快田长制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推动各地创新监管手段,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农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监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利用变化情况等,服务田长制改革实施。

综合整治,“找回”流失耕地

5月7日,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周家村,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浪滚滚,尽显大地的丰饶与美丽。其中有一大片麦田,过去却是废弃园地和残次林地。去年,随着林地园地复垦项目在周家村等周边村实施,清除树根、平整土地、开挖排水沟、修建生产路等,过去的废弃园地和残次林地变身耕地。“项目实施后新增了1200余亩耕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全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永安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朱晓东说。

“宿州市已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宿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科科长翟支干表示,该市建立“田长+检察长+警长”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等工作纳入田长制职责范围,多管齐下护好皖北粮仓。“强化耕地挖潜”即是该市田长制工作一大亮点。近年来,该市共实施完成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20个、示范建设项目14个,总规模96.08万亩,总投资13.15亿元,完成补充耕地11.49万亩。项目实施中,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形成“路成网、渠相连”的统一系统,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

《安徽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措施》中,“多措并举‘找回’流失耕地”是其中一条。根据《若干措施》,我省将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矿山修复治理按照“宜耕则耕”原则优先修复为耕地。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下发后新增问题,一律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依规及时整改到位,问题整改实行闭环管理,切实把流失耕地“找回来”。

■ 记者 夏胜为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