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66397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交河故城——见证中华文明 传播中华文化
2024-07-29 09:3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在新疆吐鲁番市城区以西约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中,有一块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约37.6万平方米、高约30米的台地。台地之上就地以生土为建筑材料,刀劈斧凿般雕刻出一座呈西北—东南走向,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形如一片柳叶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因台地北部有河流一分为二绕城而过又重新交汇,故该城市被命名为“交河”。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重要城镇,以独特的建筑和布局、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独特的城市建筑和空间布局

根据出土的文物推测,交河故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西汉前期发展为西域古国车师前国的国都。《汉书·西域传》曾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依山带水的地貌使台地四周树木林立、水草茂盛,与台地上的黄色生土建筑交相辉映,依稀可窥见这座城市往昔的繁荣兴盛。

吐鲁番盆地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常年干旱少雨,大风和风沙较多的气候条件以及力学强度高的土壤条件决定了半地穴式和墙壁厚实的建筑更适宜居住。因此,交河故城整体依托约30米高的台地原生土壤向下挖掘,挖空的空间雕刻打磨为房屋、街道、庭院等,留下的空间则自然形成房屋和巷道的墙壁,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非常罕见。地下建筑是交河故城的主体,与陕甘等地开凿窑洞的方法类似,深挖土壤空间并保留厚实的墙壁抵御较大的温差,营造冬暖夏凉的效果。为抵御常年大风和风沙,房屋大都不向北开窗,窗户面积也很小,采光和通风主要依靠屋顶的天窗,有的房屋还设计了透气孔与水井井壁相连,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城中密集分布的水井也是特色之一,因常年干旱少雨,四周又是直立崖壁,无法直接到附近河流取水,便挖凿地下水井来获取水源。地面上并非空无一物,寺院、塔林、哨岗、城墙等由地下挖出来的土壤以“压地起凸”“夯筑法”“垛泥法”等方式建造,屋顶是密梁平顶或土坯发券拱顶结构,这也反映了当地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不用担心排水的特点。

交河故城顺应台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布局,中部、南部为居民区、衙署区,北部为寺庙、塔林等建筑。因西北部崖壁耸立,与地面高差很大,交通不够便利,城门便被设置在地势较低的西南侧、南侧和东侧,城门内挖出一个圆形的地下空间,内侧设置高耸的城墙、岗哨、礌石坑和古井,与中原古代城市用于防御敌军的瓮城完全一致。城中央是一条长340米、宽8至11米,两侧围墙高3.5至4米、厚1.5至2米的中央大街,大街北端连接中央大塔,再往北为寺院、塔林等,最北端为墓葬区;大街南端连接高台寺庙,再往南为南部居民区。以中央大街为对称轴,西部为寺庙区夹杂少量民居,东部以东横街为界限,北侧为居民区,南侧为衙署区。其中,居民区又以东大街、东横街和巷道为界划分出独立窑洞区。衙署区处于整座城市较居中的位置,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为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地上建筑已大部损毁,地下庭院保存完好,宽敞明亮。独立窑洞区作为其附属建筑,兼具仓储、兵营等功能。

见证中华文明的发展

交河故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时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交河故城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古代先民依据自然条件改善生活环境的生存智慧以及“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瓮城的设置以及“城在南葬在北”、“择中立衙”、对称等布局艺术体现其深受中原建筑思想的影响。这充分证明交河故城在当时虽处西域,却与中原交往频繁,其历史变迁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4世纪初,西晋王朝崩颓,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大量汉族移民由河西走廊迁至高昌,促成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南北朝治理西域时期,交河作为高昌下的交河郡存在,见证我国首次将郡县制推行到西域。这一时期多民族在此杂居融合,带来文化交流互鉴,儒学、剪纸、饺子等文化和美食备受推崇,中原许多文学著作、文字等进入当地教育体系。《北史·西域传》记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许多出土的高昌国时期文物也显示,其所用年号、官称及文字,与中原汉文化相似。直至公元640年,唐朝设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天山、蒲昌五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更加繁荣,交河故城作为其交通枢纽,又一度成为安西都护府所在,重新迎来发展巅峰,成为天山南麓乃至西域的军事、交通、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交河城商贸往来频繁,使节、僧侣、游人络绎不绝,多民族文化交汇互鉴,整个城市焕发出蓬勃生机,受唐朝文化影响最深,保留至今的交河故城形制布局与唐代长安城非常相似。“交河”二字一时间成为西域、边塞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诗作当中,如“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等。可惜唐代后期中原局势变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交河城逐渐没落,14世纪在战火中被废弃。从车师前国都城到汉代军屯基地,高昌王国交河郡,唐西州下属县及安西都护府,高昌回鹘王国军政重镇,交河故城见证了中原世代为保障西域稳定发展和丝绸之路畅通所作的努力,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如今,交河故城的夜晚会重新响起琵琶、筚篥、箜篌演奏的《青海波》《云中歌》等古乐曲,游人席地而坐,透过灯笼的微光,依稀可见故城昔日灯火辉煌、商贾云集的盛况。依托传统旅游、文物展览、艺术表演、夜游、研学等文旅融合载体以及数字技术赋能,默默矗立的交河故城正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活起来”,续写着新时代的交河故事和丝路篇章,继续向人们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并传播中华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