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以惊世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唱《赋得古原草送别》。鲜为人知的是,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符离村,正是这首诗作的诞生地。在符离,白居易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留下大量诗词名篇。
宿州新汴河景区东林草堂。新华社客户端发(资料图)
跨越千年,芳草萋萋,白居易的诗词与故事,如同流经宿州的汴河之水,在皖北大地静静流淌。在宿州新汴河景区修建的白居易东林草堂,为来往游客提供了一方瞻仰和凭吊大诗人的空间。今年5月,宿州即将迎来“千秋对话 诗韵宿州”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这不仅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更是对白居易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与致敬。
回望:白居易的符离情缘
符离,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镇,因北有离山、地产符草而得名。这片皖北平原上的小镇,虽非白居易故土,却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被其称之为“故居”“故园”。据宿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考证,从11岁随父迁至符离,到33岁移家长安,白居易在符离前后生活22年,度过了“昼课赋,夜课书,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苦读生涯,为他的文学才气与学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白居易15岁时在符离写下现存作品中最早的诗歌《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时年十五》,16岁时写下千古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展露出的才华让大文豪顾况赞赏不已,从此诗名大振。“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此后经年,白居易对符离山水田野、邻人世友的难忘之情流露于诸多诗文,重现了符离的田野河道、山川湖泊、古寺村落、里巷邻居、石桥道路。“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公元824年,53岁的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返回洛阳途中,特意从运河宿州码头上岸,来到符离,留下饱含深情与感慨的诗作《汴河路有感》。这是白居易最后一次重返符离。“从11岁迁居符离至此,白居易与符离的情感纽带前后绵延40余年。这一漫长的渊源彰显了符离在白居易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白居易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维度。”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文广站站长牛洪超说。
触摸:诗歌中的宿州符号
一生中,白居易创作了近400首与宿州相关的诗歌,超过其诗作总数十分之一。其有关宿州的诗歌,赞美宿州山水、记录地方民情、展现唐代风貌,特别是让“离离”“符草”成为宿州独有的文化地标和符号,为宿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赵汗青认为,宿州方言中,“离离”既形容草木茂盛,又是“离山离水”的地理指称。而诗中的“草”即宿州北部山区包括离山一带独有的、生长旺盛的“符草”,坚韧如丝。作为诗歌意象,白居易用方言俗语“离离”描摹草木和地理象征,用“野火烧不尽”暗喻离山游子坚韧品格,让“离离”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宿州市离山。新华社客户端发(詹燕南 摄)
正值人间四月天,自符离镇中心向北驱车15公里便来到离山脚下。离山不高,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巍峨雄伟,却与大尖山诸峰自成一脉,形成了一道抵挡陴湖之水的天然屏障。漫山的符草丰茂,生生不息,恰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的礼赞。漫步符离,诗人曾经居住多年的东林草堂旧址,已被岁月长河淹没。但宿州新汴河景区内依原貌重建的东林草堂,有少年研学,游客抚琴,流传在古诗中的景色依然如故。“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沿着千年汴河,耳畔仿佛是诗人在低吟,让人浮想联翩。抚今追昔,街头巷尾间,白居易与宿州的故事被久久传唱,为这座城增添了一抹跨越千年的浪漫与诗意。
传承:千年后的文化实践
千年文脉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中,更深深植根于宿州的文化土壤。如今,宿州正以创新的文化实践,续写白居易与这方山水的故事。在白居易文化研讨方面,该市成立“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举办白居易文化座谈会,深入探讨白居易与宿州的历史渊源,推动白居易文化的研究。埇桥区积极开展历史遗址保护工作,对符离老街“凤凰眼”古井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为研究白居易时代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实物佐证。在丰富白居易文化内涵方面,该市在符离村精心建设6处白居易文化主题广场,在新汴河景区打造“东林草堂”,推出新编历史剧《东林草堂》、微电影《跟着白居易游埇桥》等文化产品,提升白居易文化的辨识度与旅游吸引力,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逐步提升。今年5月,宿州即将迎来“千秋对话 诗韵宿州”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作为大会系列活动,白居易与宿州研究成果暨课题选题、白居易创意短视频及书画剪纸作品等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从千年前的诗人栖居,到今天的文旅融合,宿州正以白居易文化为纽带,持续打造“白居易IP”,不断增强宿州文化影响力、文旅知名度,全方位提升宿州城市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