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
2023-11-24 08:33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安徽省综合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暨安徽理工大学2024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加应聘。(资料图片)通讯员 胡锋 摄

合肥 让“养人之城”更养人才

今年以来,合肥市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大会精神,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前10个月,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28.1万人,全年有望超35万人。新增博士2090人,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进站博士后781人,在站总数达2944人。

在招引人才方面,重点抓好六件事。一是持续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累计收到简历超50万份,达成就业意向超3万人、其中博士超过2000人。今年10月又启动“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高校行。二是持续开展高校师生“合肥行”。自今年5月起开展“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累计12场、达成就业意向9.2万余人。三是持续组织赴高校院所科技招商。今年已走访高校院所58家,摸排科技成果2600余项,推动转化新设企业335家,引进创业团队200多个、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四是依托科创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已集聚高层次人才超7000人。市政府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新组建新型研发机构15家、总数达48家,新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千人、总量达5000人。五是专项计划招引紧缺人才。统筹编制资源,专项用于引进教育、医疗、规划、金融等急需紧缺人才,力争每年保持200人左右的引进规模。高起点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力争引入国内外知名法务机构等50家、相关领域紧缺人才约1500人。六是借力开放平台海外引才。聘请海外侨领担任引才大使,用好“侨梦苑”等开放平台,大力推动皖才回归。

在培育用才方面,重点抓好3件事。一是校企联手培养技术人才。探索人才培养“双元制”“订单式”等新模式,推动校企共建近60家产业学院。二是专班锻炼培养产业人才。从市属开发区、国资平台及龙头企业抽调精干力量,围绕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以及投融资等重点工作组建专班,从全市遴选年轻干部跟班学习,实行“老带新”“师带徒”。三是取长补短用好挂职学习人才。从在肥高校及省直单位,引进54名专家学者、专业干部来肥挂职。接收上海杨浦、成都、太原等15座城市或地区超过300名干部来肥挂职,在互学互鉴中扬长补短追赶。

在服务留才方面,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完善普惠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进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房地产政策等协同配套,让各类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二是出台专项政策。国资参投的重点企业,可以对核心技术团队实施国资股权激励。总部企业、科创平台及专精特新企业可以自主认定人才。平台经济、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新领域的达人奇才、偏才专才,可不受职称、学历限制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已认定1491人。三是用好政治荣誉。把优秀人才优先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人选,把高层次人才纳入市委保健服务对象,各类重大产业项目决策会、规委会均机制化邀请专家参加,让人才倍感礼遇。

合肥市将统筹做好引才用才育才留才工作,努力吸引更多人才从“应邀而来”到“慕名而来”,让“养人之城”更养人、“创新愉快”更愉快。

滁州 以“人才之行”促人才集聚

滁州市全面贯彻全省人才工作大会部署,大力实施“满天星”人才计划,突出政策迭代升级,出台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制发人才政策“一本通”,扩大覆盖面、提升知晓度;突出开放合作共赢,今年新选派102名干部及人才到沪苏浙跟班学习,累计与108家高校院所开展校地合作,吉林大学、合肥工大等22所高校成为“人才合伙人”;突出“养人”生态优化,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推进人才政策即申即享等改革。今年以来,新培育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数居全省前列,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同比增长均超70%。

滁州将以开展“人才安徽行·筑梦新滁州”系列活动为总抓手,以人才之行促进人才集聚,奋力打造长三角吸引人才集聚地,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顶格落实推进,精心抓才兴才。树牢“大抓人才”鲜明导向,制定市级牵头统领、县级各具特色、部门分类实施的“1+N”方案体系,全面推进,务求实效。聚焦“七个强市”建设,分地区、分行业摸清人才家底和引才需求,精准实施聚才汇智“五星工程”,分类引育各领域人才。聚焦打造“一市一品”,制定长三角吸引人才集聚地实施方案,迭代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培育一批人才强企、强院、强县,示范带动人才工作整体跃升。

紧扣四链融合,悉心育才引才。坚持以产聚才、以教育才,紧扣八大产业链需要,常态化开展入企进校大走访,持续开展“千企百校行”,市领导带头走进高校、招才引智;精准调整高职高专学科设置,深化校企“订单”培养,强化校企人才双聘双用,每年引育产业人才和大学生5万名以上。坚持科创揽才、项目招才,加强校地企协同创新,选聘高校“人才合伙人”,定期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明年建成省级研发平台300家以上,以大项目、大平台广聚八方英才。

深化交流合作,倾心聚才用才。强化“走出去”,深化宁滁结对合作,加强与苏州、上海杨浦和徐汇等地创新协作,打造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及中新苏滁高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度嵌入长三角人才链。抢抓国家人才高地建设、海外引才机遇,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招才引智工作站,放大上海滁州虹桥会客厅效用,持续办好“产才对接”“双创大赛”系列人才活动。强化“请进来”,开展“百名产业教授进企业”“千名农技专家进乡村”等活动,围绕“新三样”举办院士才企对接、承办光伏行业年度大会等,助力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开展人力资源产业园标准化建设,选聘一批伯乐之星,着力强化以才引才、中介引才。

优化服务环境,真心惠才留才。聚焦打造“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建立“分类服务+增值服务”两个清单,升级人才数字平台功能,动态监测人才流动数据,推进“政策找人”“免申即享”,以人才之行感知滁州之美。发挥好天使投、人才贷效用,开发人才房票,扩充3亿元“人才+科创”发展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安居创业。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专家活动,组建高精尖人才“服务专员”和人才企业“助创专员”队伍,营造识才爱才用才浓厚氛围。

蚌埠 让人才来了不想走留下有奔头

图为蚌埠市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铜铟镓硒薄膜发电玻璃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盟。(资料图片)记者 徐旻昊 摄

全省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后,蚌埠市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细化推进97项任务清单,全力打造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

蚌埠市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实施“淮畔明珠”人才计划升级版,统筹推进科创帅才、产业英才等6项工程,创新市场引才、平台聚才、赛马竞才等机制。持续加强人才引育,分类编制产业人才需求目录,赴重点高校招才引智,组建10个“双招双引”分局,开展专场推介40余场次,携手宁波等地举办“六城协作聚英才”等专题活动,新增在蚌就业高校毕业生2.8万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人才、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建立2亿元天使投资基金、5亿元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在5家三甲医院开通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为人才来蚌提供更优保障。

接下来,蚌埠市将认真做好贯彻落实,扎实有力推动“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

高站位部署,确保“行”之有序。坚持将“人才安徽行”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党委书记抓人才行”专项,建立健全人才需求分析、计划生成、活动落地、跟踪问效全链条工作机制,确保“人才行”常态长效。制定活动方案,聚焦蚌埠六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集群和“N”个行业领域,组织领军人才、研发专家、企业家、投资人、商协会代表等5类重点人才来蚌交流合作。编制五大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目录,实施市场平台引才、校企双创融合等“五项行动”,“一链一策”建立紧缺人才定向招引机制,为产业发展注智赋能。

高标准推进,确保“行”之有方。以中国传感谷、空天智造产业园等特色平台筑巢引凤,依托国家玻璃制造中心等23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采取定向邀约、揭榜挂帅、合作研发等方式“靶向”引才。利用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中国光电材料大会等平台,每年邀约800名院士、专家、企业家等人才来蚌研讨交流。发挥玻璃研究院德国研发中心柔性引进国际人才作用,建立中德合作产业园。用足用活长三角城市结对帮扶皖北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甬蚌人才合作十大项目,推深做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振兴皖北零碳产业园、甬蚌合作产业园建设,更加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

高质量落实,确保“行”之有效。坚持协调联动,统筹各县区、主管部门等力量,对照活动方案安排,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加强线索摸排、人才邀请、项目对接、服务保障等全流程管理。发挥市内12所高等院校、7所国字号科研院所等资源优势,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每年互派100名专家担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校企双聘、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1000名。建立“赛场引才+资本助力+深度孵化”工作机制,加速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落地人才领衔的高科技项目100个以上。做大做强职教园区和三大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淮河北岸城市组团核心片区,布局青创集市、青年公寓、淮河文化不夜城,办好大学生青春音乐节,让青年人才来了不想走、留下有奔头。认真落实“淮畔明珠”人才计划支持政策,精准匹配安居、厂房、融资等各类服务,让人才来蚌创新愉悦、创业无忧。

省发改委 紧扣首位产业推进人才集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新是引领,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省发展改革委(省汽车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扣“首位产业”所需,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加快人才对接合作。细化支持路径,推进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全面对接汽车产业。搭建专门智库,强化人才对接,从人才招引、培养、校企合作等4个方面提出13项举措,全方位推进人才集聚。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省汽车办)将把握汽车“新四化”趋势,常态化推进“人才安徽行”,省市协同、政企联动、一企一策,在人才招引、培育方面精准服务好重点企业。

强化精准对接,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坚持需求导向,制定引才目录。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招引工作,开展“新能源汽车招才引智高校行”专项行动,吸引省外高校汽车相关专业毕业生来皖就业创业,提高省内高校毕业生留皖率。充分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等,高频开展“以会引才”“以赛引才”。建好用好供需对接线上平台,推动“校企政”动态发布人才信息,实现人才、政策等要素在线匹配。依托“科大硅谷”、科技商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等平台链接全球资源,汇聚顶尖人才团队。

坚持引育结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产业人才成长渠道,优化新能源汽车行业高层次人才的认定门槛,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完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培养汽车领域复合型组织人才、领军人才。支持高校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相关学科,优化汽车相关学位点布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职业院校增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优先支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汽车类专业群建设。借鉴吉林大学红旗学院经验,开设以奇瑞、江淮、比亚迪等命名的学院或冠名班,加快建设合肥学院大众学院。

注重产教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用人单位人才对接交流主渠道作用,推动产业链头部企业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企业以“所有权在企业、使用权在高校”形式,不定期为院校输送更新实训车辆、总成系统、操作平台等。推广阜阳技师学院“三转四像”改革案例,支持“一链三群三基地”建设。鼓励院校引导学生在省内车企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合理调整学生实习时间。

优化服务生态,吸引人才近悦远来。推动合肥、芜湖等新能源汽车集聚地完善配套设施,在全省打造一批汽车人才生态小镇。完善财政支持相关科研项目等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企业以一定比例直接奖励项目团队。开展全省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十佳院校、人才引育百强企业评选,推动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参照全球知名汽车产业集聚区的景观风貌、生活配套和文化氛围,为海外人才提供资源聚集、宜居宜业的成长环境。支持在省外设立“人才驿站”“人才飞地”,高效对接先发地区创新资源,提升“首位产业”创新创造活力。

省教育厅 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按照省委人才兴皖工程部署要求,省教育厅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出台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支持行动方案,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今年以来省属高校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490名。

加快高校聚才平台建设,全省约50%的国家级科研平台、60%的省级实验室、30%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建设。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今年以来遴选建设76个高峰培育学科,设置本、专科专业点5953个,其中服务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分别占83%、58%。大力推进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截至目前,全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2.99%,留皖率71.7%。

省教育厅将持续发挥教育领域在高层次人才集聚、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健全工作机制,主动担当作为,全方位加强人才交流合作。

着力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推动人才“引得来”。完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体系,推进中青年教师培养、高端人才引育、高水平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奖补等行动。推动高校博士后政策提档升级,做大高校博士后“蓄水池”。实施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合作和青年骨干教师访学计划,落细落实省政府与知名高校战略合作事项,吸引一批知名教授到省属高校任教、挂职,引导优秀毕业生来皖就业创业。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指导高校组团开展人才对接洽谈。督促各地落实好高层次人才优待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着力对接重点产业发展,推动人才“留得住”。谋划推进“双特色”高校建设,落实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若干举措,加快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力度。推动“产业、专业、就业、创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化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改革试点,扩大理工类专业招生规模。制定实施行动方案,构建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举办聘任首批产业教授仪式。强化省市联动、校地合作,指导高校精心对接“招才引智高校行”。举办“育才兴皖、‘就’在江淮”系列校园招聘活动,优先支持省内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服务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创业。

着力办好各类平台赛会,推动人才“用得好”。深化“双一流”和高峰学科建设,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加强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高校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现场展示高校最新科技成果,发布行业企业重大研发需求,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搭建高技能人才竞技舞台,支持优质职业院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引才、聚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皖兴皖。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