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跨越】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2022-10-21 08:37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新时代十年,安徽积极发挥自身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安徽顺应发展大势,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创新引领,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开放平台,构建市场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高空俯瞰蓝天白云下的芜湖长江三桥。(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水恒智 摄

创新引领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

今年8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刷新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这些年,在安徽,类似这样的关键技术突破还有很多,重大成果频频涌现。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祖冲之号”……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安徽涌现。我省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为安徽实现跨越发展增动能,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贡献,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成果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关键举措。

2021年,我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7%,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

据介绍,我省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抓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做强产业

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经济活动是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畅通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善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供需良性互动。

如何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良性互动?这要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我省坚持系统思维,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各产业的目标、路径、举措,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以农业为例,我省实施一产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统筹“质量+技术”“研发+应用”“改革+发展”,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同步启动建设10个千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开展良种等重大科研攻关;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农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安徽全省粮食产量817.5亿斤,居全国第四,实现“十八连丰”,今年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

安徽制造业具有较好基础,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已超1万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达14个。我省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同时聚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逐一编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路线图,建立由省级领导牵头负责的专班推进机制,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集群。

服务业点多面广,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全国贸易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覆盖了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40%的消费市场。我省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立足双循环

改革开放让经济要素高效流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近年来,安徽立足全国发展大局,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强力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等自由流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深化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省把市场主体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实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建立政策优惠“免申即享”机制,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针对受疫情冲击、成本上涨、能耗“双控”、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因素影响的企业困难问题,启动实施“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感受到温暖和贴心。

打造重大开放平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安徽与先发地区相比,还存在开放型经济总量不大、开放平台承载力不强、开放便利化程度不高等短板,但差距也是空间、潜力。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更好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同时,积极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强化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功能,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提升安徽开放平台能级。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