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千里通波,千年兴废——隋唐大运河
2023-01-17 10:39   来源:宿州文化旅游   作者:   

汴水情,汴水美,

宿州要腾飞。

梨花香,国画粹,

灵泗放光辉

……

伴随着《汴水情》的节拍

来听一听

宿州和大运河的故事


{历史故事}


宿州与隋唐大运河

作者:《宿州文化春秋》编委会

流经淮北平原的古老黄河已经沉沉睡去,可是,她吞没隋唐大运河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出宿州古城,无论是西去河南永城,还是东下江苏淮阴,驱车沿303省道前行时,会明显地感觉到车子是在横贯淮北大地的一条土垄上飞驰。从车窗里向南北两侧望去,地势分明渐渐地低洼下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地形地貌?土垄下到底埋藏着什么样的神秘故事?

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此刻,车子竟然是在沿着隋唐大运河中线南侧疾驶!一千多年前,这里正是一派帆樯林立、百舸争流的景象!

时空的转换,蕴含着一种何等神奇的力量!

隋炀帝大业元年,雄心勃勃而又穷奢极欲的杨广决定“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工,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这一条通济渠,西起洛阳,直达开封,继续向东延伸,经宿州的前身--埇桥,东流灵璧、泗县(唐代称虹县),直下江苏淮阴。后来,“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开邗沟”,经江都,直通长江,将通济渠延伸为全长一千三百余里的一条黄金水道。随着朝代的更迭,通济渠还曾经被人们称作隋唐大运河和唐宋大运河。又因为隋炀帝巡幸江都时乘坐的龙舟走的就是这条河道,所以,通济渠又称御河。御河两岸,高筑长堤,有的地段高达20米,南北大堤之间,水面宽阔,长堤之上,修筑御道,两旁遍植杨柳,后世人亦称汴河长堤为隋堤或汴堤。

隋唐大运河初开之时,并无宿州古城。河开之后,纵贯南北的驿道与隋堤上横贯东西的御道相交,便自然形成一个带有交通枢纽色彩的水陆码头。为了贯通南北驿道,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桥梁,时称“甬桥”。只是在后来的岁月中,“甬桥”才演变为“埇桥”。于是,人口开始聚居,商贾逐渐云集,这样便形成了繁华的埇桥小镇。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将徐州所辖的符离县、蕲县和泗州所辖的虹县割出,建立宿州,治设埇桥,隶属河南道,刺史李汇。元和九年(814年),又将亳州所辖之临涣县划归宿州。

宿州既建,自然成为这一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也更加急剧地增长起来。随着它的日渐繁荣,在各个方面的地位也愈显重要。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所用之米,皆取自苏、浙、皖诸省,每年的用量约在五六百万石之多。也告诉我们一千多年之前的宿州曾经何等繁荣。

在埇桥镇成为宿州治所前后的岁月里,这里并没有城墙。直至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才简单地构筑了城墙,仅仅是筑土为之。在接下来的五百多年间,由于黄河无数次夺淮,隋唐大运河终于渐渐淤平了。

蓦然回首,历史深处的那个埇桥小镇,历经风雨沧桑,几度荣辱兴衰,一路行来,竟然已经跨越了将近一千两百个春夏秋冬!让人欣慰的是,大运河虽然在宿州大地上消失了,但宿州古城还在,而且在古原草无数次地枯荣之后,当年的埇桥小镇,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皖北重镇--宿州市!新宿州的脉搏,正在欢快地跳动,在隋唐大运河曾经奔腾过的土地上,她正最大限度地张扬着青春的生命力!


{长相思}


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主题为特色,整体建筑风格呈隋唐风韵,内设置“隋唐气象”、“人工开河”、“水路繁花”、“南北余韵”、“又见运河”五个固定展厅,展示了大量的古运河文物,彰显古泗州深厚雄浑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