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聚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08-21 08:35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资料图片)

在芜湖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工人在生产新能源汽车。(资料图片)记者 李博 摄

在淮北市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五铺试验基地,农业科研人员与工人在进行小麦杂交授粉。(资料图片)通讯员 李鑫 摄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大硅谷”正逐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资料图片) 记者 程兆 摄

稳态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等2项成果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创新环境跃升至全国第3位;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增至6个、总数居全国第5位;国家高新区总数升至8家,居全国第8位……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加强原始创新、主攻技术创新、强化产业创新、落实制度创新,实现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科技强省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6月7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肥先进光源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复,将于今年9月开工。这意味着,除已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外,我省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省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原始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4月12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全超导托卡马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我们的零部件有将近100万个,百分百国产化,百分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说。

7月1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传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等科研人员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世界纪录……

近年来,我省聚焦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强化有组织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加速涌现: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有望引领下一代“秒”的重新定义。首次实现基于里德堡原子临界增强的高灵敏微波传感,为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开发奠定基础。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获批组建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多方集聚创新要素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近期,“‘科里科气’科创荟”第二十九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在安徽创新馆举行。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博士袁亮现场路演了“汽车线控悬架核心零部件”项目。袁亮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合肥进行路演,不仅看中了合肥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更因为这里拥有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的优质服务。

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安徽已经逐步构筑了科技成果熟化孵化体系。1月至6月,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0483项,其中,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有4883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近五成。

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今年以来,我省着力打造安徽“双创汇”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截至7月31日,安徽“双创汇”活动共计开展35场,发布科技成果1096个、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032个,促成签约项目371个、金额56.98亿元。

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中国科大和5家省属高校已赋权成果315项。组织羚羊网举办虚拟研发机构对接推介会,目前已形成虚拟研发机构建设初步方案。1月至6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1727.68亿元、1117.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3%、247.3%。

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

战新产业加速崛起

在不久前闭幕的成都大运会双流赛区的网球场馆,一块独特的路标指示牌引人注目,它是一块“有光就有电”的发电玻璃。这块有光就能发电的玻璃,其核心技术来源于安徽蚌埠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近年来,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立足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先后攻克了信息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应用材料、特种玻璃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0.12毫米全球超薄触控玻璃,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打破国外垄断,创造了多项“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玻璃新材料成果。

在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中,“顶天立地”的高科技正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目前我省平均每天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11家、2022年全年净增约3900家。

工业机器人、航空模拟驾驶舱、轻型通用飞机、模拟轨道列车……芜湖产业创新馆内,130余家企业的470余件代表性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近年来,芜湖着眼未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成功培育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微电子、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现代农机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低空经济”赛道拥有通用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维修等链上企业近200家,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聚优势产业链企业220余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在合肥,随着科创全域开花,新型显示、光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六大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近六成,对经济贡献率超过80%,拥有“灯塔工厂”4家。优势产业的集聚,让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出量子信息、核聚变、空天信息等一大批未来产业,合肥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表彰。(记者 汪永安)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