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安徽“汽势”
2023-11-09 08:1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合肥比亚迪基地下线的整车。资料照片

产业基础雄厚

今年前9个月安徽省汽车产量169.9万辆,占全国比重为8.1%;新能源汽车产量60.6万辆,占全国比重为9.6%;汽车出口82.2万辆,占全国比重为24.3%

10辆新能源车里就有1辆“安徽造”,每出口4辆汽车里也有1辆“安徽造”

■科研优势突出

除了国内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高校之一的合工大,中科大、科大讯飞等38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同样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营商环境良好

安徽不仅建立了由省领导牵头负责的十大新兴产业省级专班推进机制,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及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等23条政策举措

记者 于量

10月末,德国大陆集团轮胎事业部总裁克里斯蒂安·科茨来了趟合肥。据报道,科茨此行旨在加快推进大陆集团合肥四期项目的建设。

作为世界第四大轮胎制造商、全球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大陆集团今年与合肥的互动甚是密切。单是科茨本人,今年夏天就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碰了两次头:第一次是7月,虞爱华率队赴欧,造访大陆集团总部;第二次是8月,科茨回访合肥,商谈深化合作。

当时的新闻报道称:双方表示,时隔一个月再见倍感亲切,上个月赴德国汉诺威大陆集团总部拜访商量的事,这个月就回访推进,体现了务实高效的作风。

高强度互动背后,除了“务实高效”,更是因为切实可见的机遇。今年1月至8月,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4万辆,同比增长3.8倍,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7万辆左右,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再看整个安徽省,今年前9个月汽车产量169.9万辆,占全国比重为8.1%;新能源汽车产量60.6万辆,占全国比重为9.6%;汽车出口82.2万辆,占全国比重为24.3%。

10辆新能源汽车里就有1辆“安徽造”,每出口4辆汽车里也有1辆“安徽造”,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势头之迅猛有目共睹。随着今年7月安徽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一个新词也随之在安徽频频见诸报端:“汽势”。

安徽的“汽势”着实令人惊艳,而“汽势”本身更值得仔细研究。

长丰“逆袭”

合肥市下辖的长丰县是安徽“汽势”的一个缩影。作为安徽最年轻的县之一,虽然长丰县名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但一个“穷”字成了挥之不去的标签。1994年,长丰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是全国唯一的省会城市下辖的国家级贫困县,直至2012年方才脱贫摘帽。

长丰县的故事,在2021年迎来了大转折。

2021年,国内汽车行业龙头企业比亚迪宣布合肥基地落地长丰。次年6月,一辆红色的比亚迪秦PLUS DM-i新能源汽车从生产线上驶出,长丰县自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的一个新节点。

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280万平方米的厂房完成建设,用时280天;从开工到首台车下线,用时不到10个月。比亚迪长丰项目的推进速度,堪比疾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比亚迪合肥基地电机、电控、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也已全面投产。达产后,预计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项目三期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近20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不少于3000亿元。

在比亚迪项目的带动下,长丰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已达325亿元,同比增长为惊人的876.8%。截至7月,全县生产新能源汽车37.56万辆、乘用车35.89万辆、低速新能源汽车1.67万辆。除比亚迪之外,双杰电气、中创新航、优信集团、佳通轮胎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密集落地,2023年完成签约项目13个,协议投资额134.73亿元,一座“汽车城”正在悄然崛起。

2022年,长丰县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07.34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居安徽省各县(市)第一。

国内风头最劲的车企,缘何选择落子名不见经传的长丰县?若是仅仅将之归因为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的安徽出身,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和德国大陆集团一样,比亚迪所看中的,无疑也是合肥乃至安徽的“汽势”。

市市有“汽势”

2020年4月,彼时已几乎弹尽粮绝的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抓住了一根来自合肥的救命稻草。靠着合肥市政府的70亿元股权融资,蔚来绝境重生,而合肥此后也进一步押宝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国内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合肥出手阔绰。据统计,合肥近年来通过创新投资路径,国资累计投入汽车产业超百亿元,带动投资5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与此同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合肥同样不遗余力,接连拿下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开通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纯电动客车单车运行里程全国第一位……

号称“最强风投城市”的合肥,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换来了如今的“汽势”。除了救活了蔚来、引来了比亚迪,总部设在合肥的大众安徽也一再加码投资,今年7月斥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了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先进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合肥新能源汽车年产尚不足万辆,去年这一数字已达25.5万辆。近年来,合肥先后培育或引进了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等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同时集聚了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500多家配套企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1200亿元,正加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重要的产业聚集地之一。

根据合肥市相关规划,力争到2025年,合肥全市智能网联测试车辆超1000辆,新能源汽车集群规模超5000亿元,整车年产能超300万辆;到2027年,打造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汽车集群营收达7000亿元,基本建成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

在安徽,有“汽势”的并不止合肥一家。面对新能源汽车这片广阔“蓝海”,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起飞”中的芜湖,与合肥一道,构成安徽汽车产业的“双核”。除了坐拥头部自主品牌奇瑞,芜湖近年来同样汇聚了多家新能源车企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逐渐形成汽车“产业森林”。

2022年,芜湖市新招引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127个,总投资额1078亿元。今年1月至5月,签约、开工、投产项目53个,总投资额399.9亿元;在谈储备项目135个,投资额2028.9亿元。

在宣城市宁国经开区,总投资30亿元、年产6万台混合动力系统的安徽威格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开始了试生产。这家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拥有188项专利,是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补链强链的重点项目之一。

立足既有产业基础,作为安徽省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的宣城,也在积极推进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序转型,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比重。今年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项目49个,协议投资166.3亿元;开工亿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项目46个,总投资79.1亿元。

在蚌埠,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刀片电池PACK包生产线、5万吨NMP回收系统、5万吨锂电池电解液生产线等项目陆续上马,使蚌埠逐步成为比亚迪关键零部件布局的重要板块。年产120万㎡全固态电致变色电子薄膜和高端镀膜设备制造一期项目,今年也在龙子湖区开工,填补了蚌埠在汽车玻璃相关领域的空白。

除了加速在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车用传感器等领域实现突破,蚌埠将汽车零部件与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传感、生物化工等产业明确为聚力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推动一大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子布局。

为什么是安徽?

事实上,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安徽是有底蕴的。

1968年,江淮汽车的前身、当时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就生产出了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这同时也是第一台“安徽造”汽车。20世纪90年代初,安庆汽修厂的安达尔轿车成为安徽首个进入国家汽车生产目录的本土品牌。1996年,鼎盛的安达尔产销便双双破亿元。

然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在我国汽车工业中的存在感始终略显不足。而新能源汽车给了安徽弯道超车甚至改写我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机会。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渗透率持续攀升。作为一条全新的赛道,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各地,争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无疑就是争夺产业未来。

机会摆在眼前,如何抓住机会,靠的始终是硬实力。安徽的“汽势”,源自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今年前5个月,安徽本土车企奇瑞集团和江汽集团均表现不俗,奇瑞集团累计销量59.6万辆,同比增长61%,增速位居行业第二,在整车集团中排名第八位;江汽集团累计销售各类整车23.1万辆,同比增长20.4%,高于行业9.3个百分点。

主机厂之外,安徽还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建成一批汽车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构架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的“一链三线”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安徽也有科研优势。国内汽车行业有个说法:中国汽车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作为国内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合工大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除了合工大,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中电科等38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同样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安徽“汽势”的另一重要来源。目前,安徽不仅建立了由省领导牵头负责的十大新兴产业省级专班推进机制,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及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等23条政策举措。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产业配套供需对接服务,搭建市场服务信息对接平台,组织产业融合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企业。

今年9月,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的说明。作为全国首部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条例》围绕“首位产业”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长三角力量

安徽的“汽势”,也是长三角汽车工业强大实力的体现。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逾279万台,占全国比重超过40%,占全球比重达25%。

作为老牌汽车工业重镇,长三角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同样很早。

2014年10月,合众汽车在浙江桐乡成立。次年,浙江零跑和天际汽车在杭州与绍兴成立。同一时期,包括蔚来、理想在内的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也相继诞生,并与长三角产生交集。2018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临港,“造车热”在长三角由此急剧升温。

上海的芯片、常州的电池、宁波的压铸机……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在长三角各省市的新能源规划中,产业集群一直是重点布局方向。江苏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浙江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湾一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按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总体部署,以县(市、区)为主体推进“核心区+协同区”建设,加快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均有整车企业,产业链企业超4000家,产值超7000亿元。

今年6月举行的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王传福表示,长三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肩负更高责任使命。而比亚迪新建常州、合肥两大乘用车基地,以及淮安商用车基地,在多个城市配套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