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高素质人才集聚对融媒体创新效率的影响
2024-03-14 08:28   来源:宿州市广播电视台   作者: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第一动力是创新,第一资源是人才”。在媒体纵深融合的大背景下,为更好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必须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素质专业人才必然能够为融媒体创新注入新鲜活力,成为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首要资源。为此,本研究以高素质人才集群为着力点,探索其对融媒体创新效率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使地方平台更好构建创新发展路径,也能够使其以创新作为核心标准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制定与之契合的人才招揽政策。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集群效应;融媒体创新

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带动媒体实现深度纵向综合的总体目标下,必须充分实施“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两个关键性措施,这两项措施是媒体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①同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中,创新占据核心地位,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仍旧存在,在关键环节与领域的改革任务任重道远,创新能力在现阶段仍然很难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使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②从行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要保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升人才建设强度,人才的集聚与结构优化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③从地方媒体微观的层面来看,不同层次优秀人才在区域之间的集聚与分布会给新闻内容、媒体报道质量带来深远影响,人才集聚会为地方媒体带来充足的人才优势,为地方媒体高质量发展汇集优秀资源。④目前,不少媒体平台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政策各有不同,这使其带来的融媒体创新禀赋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抢人大战”并非是为了能够获得劳动力,更为关键的是从中获得人才的创新思维,以弥补地方媒体创新动能不足,助力地方融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高素质人才集聚对融媒体创新效率的影响

“十四五”开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全球经济长周期的特性,从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出发,深入推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线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全面改革。⑤在带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期间,融媒体行业在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资源储备和定位方面的差异,在行业逐步同化的背景下,人才会逐渐朝着更有创新发展潜力的区域靠拢,同时伴随人才集聚规模的逐渐扩大,这也必然带来信息共享、知识溢出等正面效应,形成人才吸引的良性循环。⑥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日益突出,在传统媒体遭遇“断崖式”下滑局面的同时,融媒体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⑦在融媒体环境下,创新不是写出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标题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包含了专业素质、新闻探索、技术手段等各方面的复杂过程,另外,因为人才在不同单位和地域之间流动,所以与单位的相关政策也密切相关。就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的具体分布情况是不同地区人才离散与集聚造成的,发展较好的单位和区域必然表现出人才集聚的特点。为此,高素质人才集聚对融媒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第一,高素质媒体人才通常会汇聚到某个区域、单位,这使其集中程度持续提升,形成创新基地,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单位往往能够实现技术和知识等各方面资源的全面整合,激励与溢出等相关效应也能够有更大的表现舞台,核心区域所表现出的创新效率也必然能够发挥较好的带动效应,促使其得以正向发展。

第二,高素质媒体人才集聚所带来的专业职业导向与内部、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可帮助组织内部实现优化更新。在初始阶段,媒体人才集聚所带来的效应会伴随着整体规模的升高而日益凸显,且与组织、环境等各方面表现出较高适配性,其能够极大程度上展现出知识溢出等效应的各种优势,这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创新效率的迅速提升;但当其超出了相应规模容量,其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因为人力资源过剩而带来的浪费现象,这可能是因创新组织无法与规模扩张速度保持较高一致性,这就导致了较为突出的运营矛盾,造成创新效率低下。⑧

结合融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来看,高素质人才集聚对融媒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具体作用过程可概括为下图:

图1 高素质人才集聚对融媒体创新效率的影响

二、融媒体创新效率提升背景下高素质人才集聚困境

根据2021年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数据来看,从2010年到2019年,人才总量从1.2亿人增加到了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了7839.8万人,参与新闻出版的专业人才人数为320.9万人。⑨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新闻人才作为融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由其带来的人才集聚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集聚,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人才集聚效应欠缺的困境。目前,不少融媒体中心均是“广播电视+报社”的叠加模式,不仅无法达到“1+1>2”的效果,还使机构人事重叠、入不敷出和效率低下成为较为较普遍的问题,并因此导致其创造力缺失、人员积极性下降、组织内耗严重,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渡依赖体制内资源

目前,不少地方融媒体平台已建设起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类、政务类信息媒体中心,并积极探索以全流程办结式服务模式来进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优质服务快速吸引大流量。例如:不少地区建起了“政务云”“融媒+”“媒体+”等全新的网络社区,试图为地方群众构建起“一网通办”“第一落点”的应用平台,以便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当前仍然有不少地方融媒体中心表现出过度依靠体制内资源的情况,呈现出“等、靠、要”的特点,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其无法充分展现融媒体的优势,仅成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告栏”,即便是对信息的解读和深度报道也并未落实到位。依托App所打造的“综合”也主要是依靠地方其他部门来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持。不难发现,融媒体中心实际上是将自己设定为地方政府的“宣传中心”而不是“帮手”,依靠的是“吃财政饭”,而不是“吃市场饭”,这就意味着平台内部始终保持“守成”原则,而非“创新”的发展理念,在这种原则下,一线人才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持续下降,不仅无法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还会严重降低知识溢出所带来的人才吸引力,不利于地方平台的长足发展。⑩

(二)一线人员不具备融媒体核心竞争力

地方融媒体中心大多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体制转型而来,其内部一线人员普遍为以往的老员工,或是一般招聘而来的媒体工作者。根据前文分析来看,人才集聚与区域、环境等各方面均有关,优秀的新闻人才必然趋向于知识高溢出单位和城市,这导致不少地方平台很难吸纳到优秀人才,所能够招募到的人才,多缺乏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融媒体核心竞争力。不少地方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仍然是传统媒体思维,缺乏对融媒体的全新认识,也很难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始终以写“本报讯”,拍“本地新闻”为主,产出的新闻报道缺乏较佳的“网感”,自然无法与融媒体快速融合。我们应做到人群在哪里,就应当将新闻舆论阵地建设到哪里。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不仅需要保障各项措施得到切实有效落实,还需要融进去,充分发挥其特性和功能。不管是处于内容为王的时代,还是移动为先的当下,都必然需要依靠人才的创新功能。⑪目前,在融媒体发展的趋势下,不少地区的融媒体中心都纷纷建设起了自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宣传账号,这就为地方主流声音指导百姓“指尖”创造了最佳条件。但因一线人员未充分贯彻融媒体思维,导致创新能力滞后,因无法彻底贯彻互联网思维,使地方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很难真正做到新闻内容从“指尖”到“眼前”再到“心尖”的传播。

(三)人才储备与后续动力欠缺

在互联网逐步实现开放式发展的逻辑背景下,要促使媒介之间的藩篱快速拆除,并使其能够在共生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开放、合作和共赢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各方面共同的重要核心,地方融媒体中心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激发内部活力,就必须与高层次媒体形成联结互动关系,打造错位发展与同台竞技发展新模式。但地方融媒体中心服务于内容生产的人员数量众多,而负责新媒体传播,特别是新媒体“四梁八柱”搭建活动以及底层代码开发方面活动的人才却几乎没有。⑫以App建设情况来看,不少融媒体中心的App平台架设与搭建,普遍是由当地省会城市团队来负责,App迭代功能与升级扩展必然完全依赖外部团队,地市级及其以下的地方平台只是通过平台完成对信息的发布。这与地方平台无法承担网络架构师丰厚年资有较大关系,这同时也导致相关专业人才聚集效应持续衰败,无法提高创新效率。

三、发挥高素质人才聚集效应 助力提高融媒体创新效率

(一)创新用人机制,推动现有人才优化升级

发挥人才集群效应,能够给融媒体创新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面对融媒体中心遭遇的人才集群困难问题,首要任务是对用人机制进行科学创新,打破以往能进不易出和“铁饭碗”的规矩。针对事业体制内的老员工,可对其进行重新评估,以转型、优化等措施,激发其发挥个体优势,搭配合适的岗位和体制,打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⑬在体制内推行竞争上岗模式,打消“混”日子的幻想,激发创业进取意识,并以此来提高创新能力。例如,2021年上半年,宿州市融媒体中心实行了内部二次结构改革,实行大部制,对新闻综合频道、新媒体中心、宿州新闻网、广播新闻频率四大平台进行统筹协调管理,促使条块化分割的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从而达到分散聚合的裂变效应。此外,融媒体中心大力开掘平台和渠道,提升社交平台的传播价值,打造多渠道共享、多角度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合传播新态势。强化“用户意识”和“移动优先意识”,根据记者的特长、熟悉的领域、专业背景、直播能力等重新梳理和调整了全媒体采编人员队伍,充分发挥每个记者的优势,培养他们向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全媒体记者转型。针对全媒体记者的岗位特性建立起了全员量化考核模式,在改革创新中推动制度持续优化完善。目前,已制定出台了采编系统、绩效考核、财务审批、党风廉政建设等涉及方方面面的考核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创新创优的考评激励体系,有效调动了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内生动力。

(二)提升主流媒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在各种新兴技术的共同影响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运作模式发生了较大变革,融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各种挑战,使后者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随之下降。加之各个媒体开始进行自媒体运营,并高度重视吸纳媒体人才,这为媒体中心的人才流动创造了较佳机遇。

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事物都必然表现出两面性,广播电视台人才无法集聚,这同时也意味着传统媒体对人才的历练使其含金量显著提升,一个优秀的平台必然能够更好地帮助人才成长,在他们起步时给予较大帮助。宿州市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建设中,积极开通微信、网站、抖音、微博、在线直播等多种门类平台,并联合腾讯看点、腾讯新闻、腾讯视频分别运营,构建起全新的融媒体宣传阵地。基于多年探索经验,还打造了较为完整的广电媒资产业链、传播链、价值链,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共享、多角度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合传播新态势。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来看,年发稿量超过50000条,阅读总粉丝量超过300万人,浏览量超过9600万人次,其中抖音多条视频48小时阅读总量突破4000万人次,点赞量突破60万。2021年联合人社系统打造了“直播带岗”进千企活动,目前已经直播50余场。通过“短视频预热—直播预告—直播—实时短视频剪辑—引流”,目前,“直播带岗”达到了平均每月4~5场的直播频次,单场在线收看人数从3000人增长到万人以上,最高流量超过20万人。2022年9月,国家人社部相关领导到现场观看直播,并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宿州市广播电视台已经形成“1+6+N”的融媒体布局新闻团队,团队成员能够发挥各自长处,被分别安排在“直新闻”新媒体端,宿州新闻网、掌握宿州App、宿州广播电视台、宿州新闻、宿州新闻联播、sztv直播宿州等主要栏目,以及微信、微博、腾讯等N个头部平台的各个岗位,促使内部人员形成良性竞争,为融媒体人才集群效应的发挥创造了环境。

相信随着融媒体中心的持续发展,人才上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持续优化内部结构,做大做强,必然能够吸纳更多优质的新鲜血液。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只有始终坚持不懈地传播正能量,以真本事吸引人才,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并更好地展现集群效应,为融媒体创新发展带来力量。

(三)建立优秀专业高素质队伍,加快从“实用型”向“成长型”转变

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上接党心,还要下连民心。为了真正创造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人才队伍的品质成为关键。前文提到,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为了发挥人才集群效应,提升融媒体创新效率,就必须保障人才队伍的核心优势,培养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优秀人才队伍。在具体工作中,并非是要单纯地抛弃传统端,以新媒体端为主,而是要展现传统媒体端的优势,使其能够与融媒体有机结合,形成双轨甚至多轨并行的创新模式,通过采编流程调整、传播平台重塑、人力资源布局等多项举措,更好实现对融媒体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例如,宿州广电在融合发展中,坚持全面提升“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建设,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根本理念,致力于优质全媒体产品的生产、线上线下品牌的打造。这种全新的理念对全媒体记者提出了“快、新、深”的要求。快:在新闻事件现场,实时传回现场图片、视频,第一时间在“宿州广播电视台”抖音、微博、微信及“宿州新闻”微博、微信推送。新:在语态和表达上,根据不同平台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深:记者在新媒体发稿后,深度挖掘新闻内容,在深读版块推送。此外,基于原有业务,从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加强与第三方的合作交流,基于融媒体成功打开了政务、教育、乡村振兴等各方面的全新传播模式。实现融媒体发展,要制定严格条例,让人才获得足够的主动权,在业务上有追求,帮助人才实现从“实用型”到“成长型”的转变,以生产出大量优秀新闻产品。

四、结论

总而言之,融媒体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把握好这一方向,就必须从人才这一要素着手。优秀人才的集群必然能够实现融媒体创新效率显著提升,推动传统媒体与融媒体时代快速对接。为此,地方融媒体应当抓好“发展”与“人才建设”两个方面,以正向积极的观念吸引优秀人才,以优秀的、高品质的栏目留住人才,以灵活动态的管理模式带活人才,促使人才的集群效应发挥到最佳,与融媒体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注释:

①刘涛:《主流媒体品牌创新与中国特色传播体系的构建》,《电视研究》2021年第11期。

②李华昌,嵇安奕:《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出版广角》2022年第5期。

③王冬美:《融媒体视域下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22年第4期。

④赵文晶,樊丽:《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困境与解决路径》,《中国出版》2021年第8期。

⑤郭艳菊:《从人才角度破解地市级媒体融合困境——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为例》,《传媒》2021年第12期。

⑥李薇:《融媒体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高质量培养发展探析》,《出版广角》2021年第16期。

⑦李良荣,魏新警:《论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金字塔"体系》,《新闻大学》2022年第1期。

⑧吴赟,叶芃:《社会形态视角下的媒介融合内涵演进及对媒体人才培养的影响》,《中国编辑》2022年第3期。

⑨胡希华:《媒体融合发展中人才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报业》2022年第3期。

⑩钟汉荣:《媒体深度融合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中国报业》2022年第5期。

⑪陈默,陈丽芳,赵伟宏:《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媒体融合初探——以“中央厨房”模式为例》,《出版广角》2019年第9期。

⑫江凌:《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大转型》,《传媒》2019年第20期。

⑬任秋菊:《“智能+”背景下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探究》,《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