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66397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文明村镇创建巡礼第110期 |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新风劲起易旧俗 人情“减负”惠民生
2024-07-02 10:54   来源:文明实践行动公众微信号   作者: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为生动展现文明村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切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宣部文明创建局、中国文明网推出“文明村镇创建巡礼”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邀您一起塑造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把践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革除陋习、倡树新风方面深耕厚植,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文明新风徐徐吹遍麟绛大地。

“一诺千金” 革除陈规陋习

对于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陈规陋习,农民群众心有怨言,却又苦于这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而难以治本断根,这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引发的浪费、攀比、矛盾纠纷、不良之风蔓延等问题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屯留区委、区政府顺应民意,重拳出击,大力整治陈规陋习,让移风易俗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以移风易俗“小切口”助推乡风民风“大文明”。

屯留区举办“好家风 好嫁风”移风易俗集体婚礼。

充分调研,听取群众意见。面对“开支大、负担重”这个人情往来、婚丧嫁娶中的最大烦心事,屯留区坚持以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入心落地为突破,在13个乡镇(中心、街道)选择40余个行政村进行专题调研,收集群众相关意见建议100余条,充分了解群众希望改变现状、向上向善的迫切愿望,从人民群众中寻找治理陈规陋习的妙方良策。

签订承诺,党员示范带动。屯留区制定了《长治市屯留区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承诺书》,全区9300余名党员干部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报到并签订,率先示范、带头引领,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强化监督,引入惩戒机制。为让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走实落细,屯留区把践行移风易俗作为政治要求和纪律要求,以党员干部为示范群体,建章立制,推出一系列具体化的工作制度,为党员干部办理红白事宜系牢了“紧箍咒”,注入了“清醒剂”,营造了廉洁自律、崇廉尚俭的良好氛围。

“铁杵磨针” 逐步立规转念

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旧有思想观念,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推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双提升,屯留区在完善村规民约和典型带动示范等方面下大力气,使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中成风化俗。

屯留区丰宜镇茶棚村村规民约。

以规立德,滋养文明乡风。按照“一村一规”的原则,全区209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让红白喜事办理有据可依、有条能管。截至目前,全区广大农村基本形成“按村规民约办事,靠红白理事会办事”的局面。

典型引领,践行良好风尚。屯留区在全区各乡镇、村开展以“带头践行承诺,推动移风易俗”为主题的移风易俗试点工作,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为契机宣传移风易俗,以“一约四会”为载体践行移风易俗,以党风带动民风转变,推动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

化繁为简,涵养淳朴民风。屯留区把传统婚丧礼俗去粗去伪,去繁就简,改造传承,大力推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努力赋予婚丧礼俗健康、积极、向上、文明的内涵,教育引导群众传承向上向善、互帮互助、勤俭持家、知恩图报的时代新风。

笃行实践 弘扬新风正气

坚定移风易俗决心,屯留区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之声”志愿服务中队到各乡镇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强化多维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屯留区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及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制作成音频进行定期播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随时随地接受文明教育。

创演文艺精品,直抵群众心灵。屯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服务平台围绕移风易俗创作、改编了快板、小品等一批优秀节目,内容贴近生活,风趣幽默。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联结合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思想观念巧妙融入文艺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文艺小分队下乡演出。

举办集体婚礼,新风深入人心。屯留区文明办联合妇联、民政等部门,坚持每年举办“好家风,好嫁风”移风易俗集体婚礼,以简朴、文明定格浪漫婚礼。新人们说,集体婚礼氛围热烈,仪式隆重,俭而不“简”,令人难忘,自己不但减轻了负担,还收获了更多的祝福,喜事办得更有意义更有范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屯留区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坚决打好移风易俗攻坚战、持久战,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明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