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加速向科技强省迈进,诞生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碧水环绕、绿树掩映的的科学岛上,这段时间人造 太阳实验运行总负责人龚先祖,正带领团队冲击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超过1亿度1000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是聚变研究从基础研究迈向工程实践的重要一步。20世纪70年代,中国刚开始启动可控核聚变应用研究的时候,从研究资料、到技术到成规模的实验装置都是一片空白,40多年后,中国人造太阳已经创造了10多次世界纪录。
图片
图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EAST装置实验运行总负责人 龚先祖当年我们建EAST就是东方超环利用的资料,是我们万元熙院士作为一个访问学者,在别的实验室里面带回来一箱子复印件、光盘,我们通过消化吸收以后才开始自主设计。
图片
图片时间回到32年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龚先祖就来到了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等离子体所工作,当时也正赶上所里对从前苏联引进的托卡马克装置T7进行改造。
图片
图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EAST装置实验运行 总负责人 龚先祖没有经费,当时我们利用以物换装置这种方式,用了皮夹克、羽绒服等等几车皮的这种生活资料运到俄罗斯,把他们装置换过来,然后通过我们自己几年的改造,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实验装置。
图片
图片那时候,恰逢中国正在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对缺技术、缺经费、缺保障的中国核聚变研究来说,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批像龚先祖这样的科学家,从关键核心部件的设计到运用的精度等逐个攻关,2006年,他们建成了国产化率超过80%,国际领先的EAST。截至目前,中国“人造太阳”已累计开展实验14万多次,创造了10多次世界纪录。
图片
图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EAST装置实验运行 总负责人 龚先祖我们要坚决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科研体制上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的举措,才能更适应于我们未来的发展,真正地占据磁约束聚变能各项研究的制高点。
图片
图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安徽锐意改革创新,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从无到有,全力打造了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成全国首批首个国家实验室,集聚量子领域企业70余家,推动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聚变能源方面,合肥已成为全球核聚变装置最集中的城市;深空探测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一系列战略性、关键性重大成果,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源头供给。
图片
图片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中心工作处 处长 李辰已经建成了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能级的研发平台和交叉研究平台为组成的这样一个创新平台体系,建成、在建以及谋划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位居全国的前列。
图片
图片依托创新平台载体和前沿科技成果优势,这些年,安徽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现跨越赶超上迈出了新步伐。从1968年安徽第一辆汽车下线,到2023年,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营收迈上万亿元新台阶。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已形成了千家汽配产业集聚,数十家龙头车企布局的发展新格局;过去一年,安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实现了齐头并进、加速发展,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安徽成长壮大。这段时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启灏医疗的首席技术官张芳芳正忙着新产品的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前不久,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全降解鼻中隔软骨固定系统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成为安徽进入这一程序的第5个产品。
图片
图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所长 黄群慧安徽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我们从0到1再到10的整体突破,建成了自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个先发的优势。
图片
图片一批批“安徽原创”“安徽首创”的重大成果,一项项“世界第一”,都是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历经75年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全社会研发投入由1985年2944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4.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09%提高到2.69%。专利申请量从1993年的1041件增长到2023年的242322件,专利授权量从1993年的915件增长到2023年的142638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05年的682家增长到2023年的19499家。区域创新能力自2001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7位,2012年以来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图片
安徽省科技厅 党组书记 吴劲松不断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6个方面统筹,着力打造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科技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