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66397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宿州市全力筑牢防汛抗旱坚实防线
2025-07-01 09:20   来源:宿州新闻网   作者:   

市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我市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核心作用,强化统筹协调职能,凝聚各地各部门合力,始终秉持“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责任担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将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实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能力,全面排查整治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全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筑牢坚实防线。

压实防汛责任,构建严密责任体系。全面强化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机制,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网络。明确7名市级、114名县级、1123名乡级领导干部及1506名村(社区)书记防汛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对全市88个大中型涵闸、41处主要河道堤防、50座水库的防汛行政与技术责任人信息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梳理摸排734处洪涝灾害风险区域,逐个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开展转移避险与管控工作。

优化指挥架构,提升应急响应效能。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整合设立工作,将防汛抗旱指挥部等专项指挥部日常职能纳入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同时,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应急响应期间的指挥中枢作用。认真总结2024年台风影响期间应对特大暴雨洪水以及梅雨期防汛工作经验,制发《宿州市防汛抗旱联合值守工作机制》,将气象、水利、城管、应急管理等10个成员单位纳入联勤联战体系,实现联合值守、实时会商、统一指挥高效协同。

健全预案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完善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目前,已累计编制防汛抗旱专项预案126个、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45个、城市防汛防涝应急预案7个及老汪湖蓄滞洪区控制运用预案。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意识,总结特大洪水防御经验,编制印发《宿州市新汴河洪水调度方案》《宿州市新汴河防御洪水方案》,为保障骨干防洪工程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排查整治,筑牢安全度汛屏障。组织各地、各行业全方位开展汛前检查,重点聚焦山水威胁区、洪涝灾害风险区、低洼易涝点等风险区域,以及河道堤防、水闸、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 针对排查出的城市排涝、水利工程等领域10处度汛隐患,明确整改责任、措施和时限,实行台账管理、逐一销号,目前所有隐患已全部整改到位。

建强应急队伍,锻造专业救援力量。加强防汛应急队伍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组建防汛抢险和社会救援队伍151支,总人数达7538人。其中,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及各县依托本地企事业单位和行业资源,组建专业防汛抢险队伍39支1349人;基层乡镇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112支6189人。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防汛抗旱业务培训,截至5月底,累计组织培训活动425场次,培训人员11636人次,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物资保障,夯实防灾救灾基础。着力构建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资金,加大防汛物资装备投入力度。截至5月底,市县应急管理、水利、城管等部门累计储备各类抢险物料、机具及救生器材包括袋类38万条、桩木785立方米、橡皮艇和冲锋舟163艘、救生衣6762件、发电机153台套、水泵1022台等,物资总价值5759万元,较去年汛期增加2231万元。同时,梳理统计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大型防汛装备1205台,并与两家石料生产企业签订防汛物资储备协议,储备块石6万吨、石子6万吨。科学分配130万千瓦时农业排灌抗灾用电指标,切实减轻基层防灾减灾和农业排灌负担。

深化演练宣传,凝聚全民防汛合力。坚持实战导向,各地、各部门围绕典型灾害案例和极端天气风险,组织开展防汛实战演练与桌面推演175次,参与人数达5243人次,有效检验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开展防灾减灾“七进”活动,深入农村、学校、社区、企业等场所,广泛宣传防灾避险知识。充分利用政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汛科普知识,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防汛氛围。

下一步,市应急管理局将联合气象、城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监测雨情、水情、旱情和台风等变化趋势,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做到防汛和抗旱两手抓,严防旱涝急转、旱涝并发,加强会商研判与决策调度,做好预报预警、工程调度和应急准备,适时启动应急响应,以临战状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化解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媒体记者:杨光

新媒体编辑:娄梦雅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