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沈鑫(右一)、刘伟豪机班在检查机车车钩状态。
退伍兵郭家林在确认机车信号。
吕洪进(右一)、王雪晨机班确认出库调车信号。
7月26日15时,骄阳似火,热浪翻涌,钢轨蒸腾起灼人的“白烟”。繁忙的合肥至杭州二通道铁道线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八一号”HXD1C1927机车,牵引着一列“中亚班列”缓缓启动。车头金色匾牌“八一号”,格外醒目。驾驶室内,军人出身的司机长郭家林脊背挺直如松,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八一号”的前身,是195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诞生的解放型2102蒸汽机车。作为新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台蒸汽机车,它一诞生便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输送弹药物资,铸就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英雄机车组”称号。战后,它投身祖国建设,在合肥机务段服役长达32年,直至1992年5月30日光荣退役。2023年9月28日,新型“八一号”HXD1C1927电力机车在合肥机务段鸣笛启程,赓续红色血脉。
“八一号”机车组共有21名驾驶员,其中退伍军人8名,平均年龄34岁。他们主要承担合肥东至杭州乔司间422公里货物运输任务,并肩负军运、临客等急难险重使命。
机车组始终保持着“半军事化”管理:出乘前列队报告、运行中标准呼唤、退乘后总结点评。“前方绿灯,正线通过!”青年司机王雪晨手指前方,洪亮的呼唤在驾驶室回荡。这位“90后”退役军人,凭借过硬业务技能和对“八一号”的赤诚之心,成功入选机车组。他虚心好学、敢拼善战,如今已是标准化作业标兵,团队的“顶梁柱”。师傅吕洪进传授给他的不仅是处理故障的“秘籍”。
“装置断电,请注意检查网压。”“现在有了这个网压自动报警器,我们就能提前掌握机车状况,消除了网压突然降为零给运输安全带来的风险。”7月26日,在“八一号”机车组学习室,大学生“兵哥哥”沈鑫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科技创新成果。今年30岁的沈鑫,2017年从部队退役后,考入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2020年8月毕业后进入合肥机务段,很快成长为“八一号”机车司机。在平时乘务操作过程中,他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研制出了“网压自动报警器”!
每月28日的“主题党日”,实训场上跃动着退伍兵的身影。模拟驾驶舱内,VR眼镜还原暴风雨场景,他们在摇晃中苦练平稳操纵。机车组深化学技练功,严格执行“一次乘务作业标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机车组学习室的电子屏记录着“八一号”的辉煌战绩:执行重点任务871余趟,安全走行40余万公里,担当中欧中亚班列229趟……
呜——“八一号”踏上新征程。延续着革命基因的钢铁巨龙,成为千里铁道上的红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