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扎实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各项工作,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我省始终将示范创建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指导各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6个。
安徽作为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做法,特别是在创新“两山”转化模式、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安徽路径。例如,歙县以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出台200多项新安江生态保护制度及配套政策,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累计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其“两山”转化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潜山市以天柱山为龙头做活“生态山水”,整合生态资源,实施全域联动、整体布局,创新“生态+”复合产业模式,推动“绿水青山”持续蝶变为“金山银山”。安徽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潜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案例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2024》。
会上还公布了首批3处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分别是天堂寨生物多样性中心、谢裕大茶博园和中国宣纸文化园。其中,在天堂寨生物多样性中心,可以看到银缕梅、大鲵等各类动植物标本900多种,特别是安徽麝的标本为全国独有。据介绍,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是基于丰富或特色的生物物种、生态系统或生物遗传资源而建设的场所。通过完善的室内外设施和专业人员团队,以及为公众设计的特色鲜明的体验课程,让大家能够近距离感受生态之美、了解生命之奇、体验自然之趣。而此3处体验地是为进一步挖掘本土生物资源的观赏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所选定。
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系统格局初步构建。全省推进四个批次58个县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调查范围广度、深度、精度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发现名贵中药材黑柄炭角菌等一批安徽省新记录种,首次记录到亚洲黑熊在安徽活动影像,今年2月巢湖上空数万只鸟形成“鸟浪”现实版“大鱼海棠”奇观火爆全网,这些都生动展示了安徽“林中有兽、水中有鱼、空中有鸟”的良好生态画卷。同时,开发生物多样性智慧数据系统,建立基础物种数据库,实现海量调查数据“一键校验、高效归集”,累计录入调查数据8万余条。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