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66397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白居易诗词大会 | 诗韵千年,白居易笔下的宿州
2025-05-14 09:57   来源:宿州市广播电视台   作者:   

白居易在宿州符离生活22年,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千古名篇。“离离原上草”妇孺皆知,而《望月有感》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深情,正是写给符离亲友的牵挂。在宿州这片土地上,承载着诗人的青春、爱情与乡愁。

碧纱窗下,刻骨铭心的初恋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宿州不仅是白居易的“第二故乡”,更藏着他一生难忘的初恋。11岁随父迁至符离的他,与农家女湘灵青梅竹马,写下《邻女》《长相思》等诗篇,倾诉年少情愫。

然而门第之隔让两人终成遗憾,湘灵赠予的绣花鞋成为白居易终生珍藏的信物。晚年重游符离,他怆然写下“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道尽半生相思。这段无果之恋,亦为《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埋下伏笔。

如今在新汴河南岸的戚家沟景区内,一组白居易与湘灵执手相望的雕塑,无声诉说着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雕塑中的诗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与心爱的湘灵姑娘在濉水河畔携手漫步。

在宿州古护城河旁的乐天园里,一尊白居易塑像静静矗立,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在新汴河景区东部的南堤路上,依原貌重建的东林草堂向游人展示着诗人当年的生活场景。

符离古原:诗魔的青春印记

据《宿州志》记载,少年白居易最爱在汴河畔流连。他常常独自漫步汴堤,看千帆竞渡,听漕工号子。晨曦微露时,他便来到河边,看朝霞将碎金洒在汴水之上;暮色四合时,又静坐岸边,观渔火点点,听归鸟啼鸣。这些景致滋养出白居易诗歌中流动的韵律,也孕育了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察。

贞元三年(787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与友人登离山、游濉河,春和景明中,他们并肩徐行,看草长莺飞,赏桃红柳绿。极目远眺,山间、河畔无边的草浪与离别的愁绪,一起叩击着少年敏感的心弦。传诵千古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便在此情此景中脱口而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质朴而深邃的诗句,道出了生命轮回的永恒,同时也抒发了少年对这片土地最初的深情。

山水诗情:宿州符号的文化密码

白居易笔下的宿州,是“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的生态画卷,也是“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的乡愁记忆。他留下近400首与宿州相关的诗作,将“离离”“符草”化作独特的文化符号。

今日的五柳景区,仍可见龙泉湖畔竹影婆娑,珍珠泉边清溪潺潺。白居易与“符离五子”的雅集往事,更成为这片山水的人文注脚。

在符离期间,他与人称“符离五子”的刘翁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五人交谊甚深,6人皆进士及第,先后步入仕途。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37岁时重逢旧友刘主簿,感慨万千,在《醉后走笔》中写道:

且倾斗酒慰羁愁

重话符离问旧游

北巷邻居几家去

东林旧院何人住

武里村花落复开

流沟山色应如故

字里行间,流露着怀念五柳山川、关切昔日故友的殷殷乡情。的确,在符离度过的岁月,令白居易难以忘怀。无论是泛舟于陴湖之上,还是流连于武里山中,都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写下了与五柳有关的华章佳句:“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千年传承

诗魂不灭的现代回响

宿州从未忘记这位“诗坛游子”!

这个五月

宿州以诗为媒

邀你共赴“千秋对话”

与白居易共赏“离离芳草”

解锁更多“诗与远方”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