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7-3035678投稿:suzhouxinwenwang@126.com广告投放:0557-3054418
首页 > 正文

皖象更新丨2024年如何发力?安徽准备这么干
2024-01-05 08:57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合肥1月3日消息(记者 徐鹏)“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纳统、早见效,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1月2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上强调。

动员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2024年如何发力?这场动员会给出了答案,也指明了前期方向。

央广网记者了解到,此次开工重大项目共有460个,总投资4896.3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53个、占比55%。开工动员会主会场设在六安市六安北站建设现场,其他15个省辖市设分会场。

分市情况来看,项目数较多的是:芜湖46个、合肥44个、滁州41个。总投资靠前的是:合肥607.4亿元、滁州515亿元、芜湖48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靠前的是:合肥128.7亿元、芜湖125亿元、滁州124.5亿元。

分行业情况,则是产业类项目共295个,总投资281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0.1亿元,占第一批开工动员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60.2%。代表性项目有:长鑫技术改造升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芜湖三山区智能网联汽车零配件项目,总投资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亿元;滁州明锐显示模组及显示芯片生产项目,总投资8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亿元。

基础设施类项目共105个,总投资164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8.7亿元,占比31.1%。代表性项目有:合武高铁安徽段,总投资3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5亿元;天天高速铜陵段,总投资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安徽段),总投资7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亿元。

社会民生及其他类项目共60个,总投资42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2亿元,占比10.4%。代表性项目有:安徽南方科技职业学院项目,总投资3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省文化馆新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总投资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

省委书记韩俊在动员会上指出,新年要有新气象,要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以先进制造业投资为重点,聚焦新基建、交通、水利、城市更新等领域,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纳统、早见效。

“要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不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韩俊说。

相比以往“首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上的新目标,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安徽的这场大会全面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55%,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决心显而易见。

江淮汽车新港纯电生产基地(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力涌动,有效助力经济稳定运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以来,安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22.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4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6500家,贡献全省八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五成的上市企业。

位于肥东的新能源充电桩生产企业(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2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值约1.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铜基新材料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链加速形成。成功获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4个国家集群集聚企业超过2200家,实现营收3700亿元。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同样也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一年。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更需努力。

动员会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坚持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相互促进,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数字天空”创新中心(央广网记者徐鹏 摄)

要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和引进更多先进制造业项目;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要提高工作效能,全面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相关热词搜索: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